高等教育这百年 —中国教育在线-凯发官网平台

中国教育在线
精品推荐
教育资讯

合作电话:010-62603599

合作邮箱:bianji@eol.cn

官方微博:@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微信id:eoleoleol

中国教育在线
高等教育这百年
2021-06-30 18:34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发展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宏伟蓝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0.26%,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在学总人数达到4183万人,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整个“一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只能向国家输送不到5万名毕业生,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亿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等重大项目先后实施,我国高校在全球的排名位次整体大幅前移,高校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一起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

  1921 萌芽中发展

  1921年,我国大学仅有13所,其中公立大学仅有5所。自1922年始公私立大学总数迅速增加至19所,公立大学数量升至10所。1923年大学总数29所,1926年51所,在1921-1926年期间公私立大学数由13所增加到了51所,增加了3倍;学生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也有所增加。


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图/天津大学凯发官网平台官网)

  大学数量增加与专门学校升格以及私立大学纷纷设立相关联。据部分统计,1923年、1924年分别至少有5所、9所专门学校升格为大学,如湖北的法政专门学校升格为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武昌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等。

  有关各类私立大学设立情形,据部分统计,北京于1924年前增设了平民大学、华北大学、新华大学等约10所私立大学,1924年之后又创办了公民大学、国际大学、畿辅大学等至少13所私立大学。上海的私立大学也增加迅速。

  从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前夕,中国教育迎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和高潮,教育思潮空前活跃、教育社团不断兴起、教育家群体逐渐形成、学制体系逐步完善、学校教育蓬勃发展。

  总之,1921-1927年期间“大学热”现象盛行,高校规模扩张,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大发展”堪称“五十年来的高原期”。

  1937 颠沛流离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高校进入动荡期,91所高校相继遭到战争破坏,其中25所更是被迫停办,幸存下来的高校则不得不在连天的炮火中纷纷向西部迁移,寻求一线生机。

  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全体师生沿长江西迁重庆,而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则在2-3年中辗转多地,跋涉2000多公里才终于恢复课业。

  还有高校则在迁移中不断整合,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至陕西,成立 “西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至长沙、又至昆明,成立 “西南联合大学”。

  颠沛流离后,全国师生数量锐减超过1/4,中国高校数十年来积累的“家底”,几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但是尽管校舍简陋、资源匮乏,却是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堪称中国大学史上的一段传奇。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教育大家,对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949 新的篇章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教育部、中国共产党军管会正式敕令国立大学一律去掉“国立”二字。至此,中国大陆地区已不存在正式由“国立”冠名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提出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12月23日-31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此时的中国,4亿人口中有八成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人均受教育年限1.6年。

  1949年,我国仅有高等学校205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全部在校生不足12万人,其中工科在校生只有3万人,尚不足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所需的1/4。人才不足、学科不均、院校地区分布不合理成为了人们眼前亟待解决的大难题。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提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口号。

  1952 院校大调整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1955年至1957年进行高等院校区域布局的调整。

  历时6年,到1957年时,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其中,综合大学17所、工业院校44所、师范院校58所……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顺应了中共中央关于高等教育“要很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配合工业建设的需要”的要求,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7 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从1977年开始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当年12月,全国570万名考生一道,从矿山、乡村、工厂等各个角落出发,涌向高考考场,最终27.3万人走进大学。

  1978年,全国高考报考青年总数激增至615万人,共有40.2万名新生考入大学,越来越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1980 学位确立

  尽管高考恢复,但由于没有完善的学位制度,只有留洋博士没有本土博士,严重阻碍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对此,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确定了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级学位,并在学位分级、各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严格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等方面作了规定。这一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独立培养、选拔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cctv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第五集《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视频截图

  1983年5月2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见证了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的诞生。

  198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这一句话提出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重视科技、重视教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1988年,在发展规模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已达到1075所,比1978年增加477所。在校本、专科学生206.6万人,比1978年增长1.4倍。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2万人。

  从1979年到1988年,普通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本、专科毕业生325万人,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的总和。

  1995“211工程”

  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1995年国家提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211工程”),以带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

  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211工程”学校名单公布,共112所高校入选。

  1998 “985工程”

  1998年,江泽民提出,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2004年,根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启动二期建设。

  2006年,教育部公布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名单。国家重点支持创建的“985工程”大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大学挺进。

  1999 高校扩招

  1998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780万,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扩招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有较大扩展,到2010年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吹响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进军”的号角。

  1999年大扩招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模式,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迅速增长,每年均以17.8%左右的速度扩大招生,高校数、在校生数以及毕业生数都迅猛增加。

  如,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则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48%,毛入学率达到10.5%;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突破15%,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

  此后,这一数字仍在大幅增长,2010年达到26.5%,2016年达到42.7%,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在学总规模也首次突破了400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正式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

  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高等教育持续向普及化快速迈进。

  高校扩招让数百万人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满足,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衡发展,提升了我国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学历水平,进而提升了整体国民素质,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高。

  同时,扩招也给高校带来迅速发展的新机遇,很多大学在此阶段大大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实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

  2014 高考综合改革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吹响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号角,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从育分到育人,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

  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实行了新高考;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个省份也启动了高考改革;2021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市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解决高考公平,全面建立科学选才体系,实行多元评价。14个省市完全进入新高考周期,高考改革进入规模化种大田阶段。

  2017 “双一流”建设

  201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9月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这意味着,此后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更要突出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打造世界一流的专业。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凯发官网平台官网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当今的“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在“211工程”“985工程”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的平稳延续,更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擘画和政策创新。它不是一般意义的教育资源的配置,而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处于世界中上行列、谋求更高水平发展的突破口,是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标志工程,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深层谋划,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据统计,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用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从2018年到2020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内地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的高校由219所增加到326所,而进入前百分之一的学科数由893个增加至1455个。

  高校和学科数量的增长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通过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与时俱进地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共同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2019 高职扩招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2019年要对高职院校实施扩招,人数是100万人,提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涉及到1418所高职院校。

  2019年4月3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2019年5月8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情况。

  2020年5月,2020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2020年、2021年两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

  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教育结构,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是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要。

  高职扩招同时还能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特性,更大规模培养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较好解决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2020 由大向强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由大向强。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除了规模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也成果显著。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以不到全国10%的研发人员、不到全国8%的研发经费,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务,包括“863计划”、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建设了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

  2012年到2017年,高校占据了国家科技三大奖的半壁江山(总占比55.08%),其中自然科学奖以及技术发明奖主要来自高校。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将研究生教育上升到优先发展的位置,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随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开启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篇章,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快车道。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在保障圆满完成“十三五”任务,评估“十三五”时期教育成就的同时,各地各高校纷纷开展科学编制“十四五”教育规划工作,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描绘蓝图。

  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直属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积极谋大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第二,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主动应变局,引领时代步伐的重大机遇。第三,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努力开新局,引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

  2021 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公平和质量作为主要追求。全党全社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社会职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随着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举措的颁布和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奋进、不断寻求、不断调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国高等教育将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资料:

  1.刘怀民:不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比较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陈玉玲:影响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史上三次飞跃发展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3月第19卷第2期

  3.教育强国,阔步前行;人民日报;2021年

  4.瞿振元: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普及化与“双一流”;光明日报;2021年06月09日06版

  5.扎根中国大地 奋进强国征程——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国教育报;2019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凯发官网平台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凯发官网平台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高等教育这百年
相关新闻
src-891612507 2021-04-28 17:02
src-850166499 2021-04-28 16:53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4-06 09:18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3-26 10:0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