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自发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从90年代后期到2004年,是萌芽破土阶段;第三阶段从2005年到2016年,是初具规模阶段;第四阶段从2016年至今,是规范发展阶段。本文试图阐述规范发展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从跨文化比较的视野审视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炼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特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第一,推进课程教学。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纲要》强调:“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第二,开展宣传活动。《纲要》强调:“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强化咨询服务。《纲要》要求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积极构建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第四,加强危机预防。《纲要》要求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畅通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到校医院、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
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美比较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第一,中美大部分高校都将心理服务机构设置在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部门之下,心理服务机构都与院系或学生对口服务部门有稳定的工作联系,有与教师或者行政管理者协同工作的机制;第二,中美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营造温馨校园环境的重要途径。而两国的不同表现在以下方面。
工作重点不同。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美国高校重在个体心理咨询,这决定了两国高校开展工作的方式不同。在中国,高校通过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进行新生心理健康宣讲与心理测试、开展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等方式,争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在美国,一般心理服务机构不提供课程,主要提供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服务。学校通过研讨会、自我教育、健康图书馆等方式来普及心理知识。60%以上的心理服务机构挂靠在校医院下面,工作趋向医疗化。
教师队伍不同。《纲要》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当然,大部分高校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兼职咨询师来补充人力。比如,清华大学有38000名学生,配备11名专职咨询师和21名兼职咨询师,咨询师年访问量4027人次。美国高校要求心理咨询师与学生比例达到1∶120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36000名学生,共有72名咨询师(16名是博士实习生),咨询师年访问量2万人次。这意味着中国高校心理教师人数少,工作任务多元,接待学生来访是任务之一;美国高校心理咨询师人数多,工作相对单一,接待学生来访是主要任务。
工作体制不同。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主动干预,家长拥有危机处理的最高权力。中国高校普遍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体系,危机干预工作体系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主动干预意识,强调在平时认真观察、主动发现;二是构建立体化工作网络,心理危机信息逐级上传;三是家长权力高于专业人员,家长对子女负有最高责任,心理危机处理的难度与家长对心理和精神问题的理解程度紧密相关;四是把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作为最高原则,其他如保护隐私、学业成绩等则服从于这个最高原则,同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由于中国较为普遍存在着同情弱者的文化认同,在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往往承担了无限责任。而美国危机预防与干预是扁平化工作网络,学生为自己生命安全负责,学校拥有处理危机的最高权力,如果家长对学校处理学生问题有异议,可以诉诸司法机关,通过司法程序调取相关记录,学校可通过举证进行责任倒查,证明自己在咨询或者危机干预中已尽责,即所有能做的挽回生命的措施都已做到。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指导思想方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重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这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我国高校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以心理科学为学科依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咨询服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心理工作被列为第六大育人体系。文件强调,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课题;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强调社会性功能、政治性功能的同时,重视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即个体性功能;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加深了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的认识和分析,为深入理解人和人的思想、心理、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提供了育人工作的新角度,解决了一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见效的问题;缩短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改善和丰富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为育人和助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工作定位方面,强调三全育人,重视全覆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打通立德树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必修或选修心理课程,大一新生全部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并对潜在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筛查和回访,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深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设心理委员、在院系设心理辅导员等方法和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时段、各个方面。高校心理中心的名称也展示着工作定位。尽管各高校心理服务机构的名称不一致,但都尝试突出“教育”“指导”“咨询”“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中国最早建立的高校心理服务机构大部分称“心理咨询中心”,2000年以后成立的心理服务机构多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再后来成立的心理服务机构的名称中多有“发展”或“指导”字样。比如,清华大学心理服务机构最早称“学生心理咨询中心”,2015年更名为“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吉林大学心理服务机构称“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价值观方面,强调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重视他我与自我的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其与心理学所强调的心理成熟和良好弹性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情智教育,是一门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适应社会的学问。它教人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唯我独尊变为心有他人,学习在自我和他我中寻找平衡点,发展出成熟且富有弹性的视野,修炼成理性与平和的心态。心中有他我存在,就能正确处理成和败、得和失,义和利、群和己的关系。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强调五种能力并举,重视综合素质。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一要有授课能力。课程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师要有良好的学科背景,既能完成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能开设一些更专业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二要有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能力。通常一名专业人员完成理论学习、见习、实习、督导、个人体验等培养环节,培养出心理咨询专业的职业胜任力,需要6年时间,毕业入职后还需要2年的实践,才能具有行业认证资格。三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称晋升途径不同,标准也不同,但职称晋升都对相应学术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四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心理健康教师要引领学生心理社团发展,指导院系辅导员开展辅助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五要有一定的行政工作能力。心理健康教师要联系院系、家长,参与心理服务机构的管理。这五种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咨询和研究能力。总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成为“多面手”。
危机干预方面,强调构建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重视主动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率远低于美国高校,其原因除了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外,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体系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心理健康教师与辅导员配合,指导辅导员发现、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提高他们推荐、陪伴、护送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技巧与谈话艺术。在危机应对中,心理健康教师要在危机识别、沟通咨询、就医诊疗、回校观察、安抚相关人员等方面指导、帮助院系开展工作,共同实现危机预警及有效干预。
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如何处理大数据危机预警与心理咨询伦理的关系。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心理危机主动预防。正在崛起的大数据平台已经可以基本实现心理危机预测、实时数据更新、监控与提醒等功能,可以及时发现有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但是大数据心理危机预警能否走向应用,这样的应用是否符合保护隐私的原则,是否符合心理咨询伦理等,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应当说,遵守伦理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伦理常被界定为建立在专业价值基础之上的一套行为标准。目前,使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工作的伦理边界尚需进一步明确。
如何妥善处理危机干预与法律法规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学校相应教育管理责任,但是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家长拥有处理危机的最高权力时,学生个人权力容易被忽视,如何妥善处理好学生个人权力与家长权力和学校权力的冲突与矛盾,如何妥善处理主动预防与保护学生隐私的冲突与矛盾,仍是工作的难点。
如何处理多重角色与专业化的关系。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同时具备五种能力,这是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相关教师的职业要求。在上好心理课程的压力下和咨询量不断攀升的状况下,心理健康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在这两项工作中,当然这两项工作也最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兼职咨询师更多参与专业咨询而专职教师更多处理行政事务的现象。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未来心理健康教师应侧重教学与咨询,辅导员应侧重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服务机构需衍生出处理行政事务的职能,从而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更专业地、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作者:李焰,清华大学;杨振斌,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0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凯发官网平台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凯发官网平台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